人工智能再次引发热议,它究竟能为电影创作带

 常见问题     |      2023-02-15 07:50

  两会期间,人工智能又火了!

  李克强总理第三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他指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两会上,多位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网易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丁磊、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等也提到了人工智能。不仅如此,两会期间,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的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也正式上岗,引发全球媒体圈关注。

  可以说,经过近几年的酝酿及深入研发,人工智能这次真的火了!

  而在电影产业领域,人工智能也是风生水起,不仅可以写剧本,还可以做导演、剪辑、动画……只有想不到,没有人工智能做不到。既然人工智能这么厉害,它究竟能为电影产业带来什么呢?

  人工智能可以为电影创作带来什么?

  根据之前的报道,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编写出科幻电影短片并在国外亮相,国内也已经出现基于人工智能和三维显示技术研发的智能3D制作平台。而具体到在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环节中,人工智能在剧本、剪辑、特效处理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写剧本,做导演。去年,IBM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在系统学习了100部恐怖电影预告片的画面、声音、创作构成等之后,模仿剧本的结构,帮助电影工作人员为福克斯的科幻电影《Morgan》做了一支电影预告片,制作时间从10天~1个月的周期缩减到了24小时。

  除了写剧本,人工智能还能实现剧本拆解。如AI赋能的影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安捷秀(AgileShot)特有的人工智能自动分解剧本功能,不管是在线写作还是通过本地导入剧本,它都可以智能拆解剧本,自动生成人物和场景列表,通过自然语义分析保证准确率,5万字剧本拆解时间不超过5秒,远超传统人工方式。

  做剪辑。由于影视剧拍摄特性,导致同一个场景会被从不同角度拍摄多次,后期剪辑会无形中消耗大量的时间,把这样程式化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来做,无疑是不错的选择。现在就有AI可以自行同步相同场景的录像,把它们对上演员正在念的台词,还可以根据数据库里较为成熟的剪辑风格和镜头语言对录像进行自动选择和组装,无形中解放了剪辑人员的双手。

  做瑕疵处理。在影视技术不断进步的现在,动画、电影、电视剧依然受到创作成本的制约,因此在不少作品中,图像会出现一定的瑕疵(也叫噪声noise),这时就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帮助“降噪”。这一领域已经有很多公司做了尝试,如迪斯尼和皮克斯共同研发的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的AI深度学习模型,就曾被应用到了《汽车总动员3》的制作中。

  《厉害了,我的国》中图像增强效果对比

  中影基地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的自动图像处理系统——“中影·神思”就成功对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超过三十万帧低清图像素材进行了图像增强,电影成片中共计去场增强画面74分25秒:其中去场画面47分40秒、增强画面26分45秒(688个镜头)。此外,“中影·神思”还在《血色浪漫》、《亮剑》、《西游记》、《马路天使》等影视剧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其中标清素材转高清、黑白影片上色、电影调色辅助等展开了尝试。

  《狼图腾》AI调色风格转换做特效。人工智能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电影人对视觉特效的把握水准。现如今,电影中逼真的图像几乎让观众无法区分哪些是实景,哪些是由计算机创建出的内容,如在2013年《僵尸世界大战》当中,成群结队的僵尸就有不少是利用AI技术实现的。不仅如此,在后期特效中,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对渲染场景的深度学习,对三维场景快速生成全局光照,局部重新打光,或生成精细的火焰、烟雾等效果。

  做全流程智能监管。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目前最有应用价值的地方,就在于能帮助影视人降低人力、时间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譬如安捷秀,就是一款以人工智能为工具,专为影视行业深度设计和定制开发的项目工作流程监控与数字资产管理工具。依靠大数据集成,安捷秀还具有财务管理、进度监管、质量把控、在线审片、后期PIPELINE管理等功能。

  2D转3D。年前,国内企业就已经开发了一款名为“峥嵘”的人工智能立体设计师,该软件可以让普通观众实现将2D影视内容转换为3D内容,并且,转换过程无需百人制作团队,无需双机拍摄,可以在一人加一台机器的情况下,用一周时间完成一部院线级电影的转制。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已经在影视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影视人的部分工作也随着人工智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切还将进一步升级。那么,人工智能影响这么大,它不能做什么呢?在人工智能以外,影视人又该如何在AI依赖与传统制作方式之间寻求平衡呢?

  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

  人工智能虽然在影视创作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说,人工智能也不是万能的。

  首先,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工审美。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影视剧创作可以省去一部分的制作步骤,解放不少人重复劳作的辛苦。但是,影视剧是人类艺术创作的结果,人工智能只是人类输入一些参数实现对创作流程的控制,人工智能显然不能替代人工审美的艺术成果,因为缺乏了人类审美的影视剧也就没了自己的“性格”。

  其次,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存在语言逻辑硬伤。人工智能虽然创作剧本的速度很快,但是质量却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因为对一个AI来说,想要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也不是一件说来就来的事,毕竟剧本是按照逻辑讲述一件事,塑造人物并传递情感。从数据表现来看,人工智能或许不缺乏逻辑,但在塑造人物角色和传达情感方面,显然存在欠缺。人工智能再智能,也只能是人工,并不是人类。

  第三,人工智能的换脸功能存在扰乱市场的风险。人工智能如今已具有换脸的功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速度与激情7》中出现的保罗,其在Ending Song片段的微笑,让不少观众泪目。现如今,该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相比抠图也更难让观众辨别,但是伴随AI换脸逐渐存在于影视剧创作中,其引发的后果也将比抠图更为严重,很容易就触碰到肖像权等法律边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不断刷新着大众的视觉感观和审美体验。当电影遇到人工智能,未来也照进了电影。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进步,只能是影视剧创作的手段,坚持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这才是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影视人们最为需要的。

  举报/反馈